曹洪武,中共黨員,現任中鐵二院重慶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1995年從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鐵道工程專業畢業后,加入中鐵大橋院,一直從事橋梁設計工作,2018年調任中鐵二院重慶公司,至今扎根橋梁建設一線已逾30載。始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深耕大跨度橋梁設計與科研領域,在二十余座特大橋梁工程中留下卓越印記,為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曹洪武自工作以來,先后擔任了滬瑞國道貴州北盤江大橋(主跨636m鋼桁梁懸索橋)、商合杭鐵路蕪湖長江公鐵大橋(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主跨588m高低矮塔斜拉橋)、重慶寸灘長江大橋(首次采用牌樓塔的主跨880m鋼箱梁懸索橋)、重慶雙碑嘉陵江大橋(主跨330m高低塔混凝土斜拉橋)、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明月峽長江大橋(首座上下兩層四線鐵路主跨425m鋼桁梁斜拉橋)、渝湘高鐵武隆太子坪烏江大橋(首座斜腹板單箱單室主跨300m混合梁斜拉橋)、宜涪高鐵涪陵長江公鐵大橋(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平層主跨736m四索面混合梁斜拉橋)等20余座特大橋梁的設計負責人或技術主管。近幾年還擔任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璧銅線、江跳線、成渝鐵路重慶至江津段改造工程、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武隆仙女山碳中和景區及配套項目、涪陵繞城高速公路李渡至新妙段、渝西高鐵北碚南站綜合交通樞紐等橋梁的技術主管,為重慶交通建設添磚加瓦。
滬瑞國道貴州北盤江大橋照片
重慶雙碑大橋照片
宜涪高鐵涪陵長江公鐵大橋效果圖
云端筑橋人
2003年深秋,貴州北盤江大峽谷的晨霧還未散盡。一位身形瘦削,但目光如炬的青年工程師,正緊握著手中的圖紙,扶著濕滑的巖壁,一步步艱難地前行。他的圖紙上沾滿露水,衣角也早已被泥土染得斑駁,這就是曹洪武第一次踏勘北盤江大橋橋址的珍貴記憶。
曹洪武1995年畢業后,在陳新院士任總監的江陰長江大橋從事監理工作,而后又緊隨方秦漢院士身邊,全程參與蕪湖長江大橋的科研、設計。橋梁大師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他的高起點,更歷練了他“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22年前,年僅29歲的他,肩扛北盤江大橋設計負責人的重任,面對當時山區最大跨徑懸索橋的挑戰,他不畏艱難、迎難而上。636米的主跨,橫跨330米高的V型峽谷,兩岸巖體險峻,建設之路步步驚心。老楊,那位勘察隊長,至今還難忘曹工總帶著暈車藥和橘皮,卻從不缺席每一次的現場踏勘。主纜線形調整的關鍵時刻,恰逢愛女降生,曹洪武卻毅然選擇堅守在大橋監控室,整夜未眠。談及此事,他眼含淚光,輕聲說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只能通過護士的手機視頻見證,但看著大橋在云貴高原上傲然屹立,我知道,這是我能給女兒的,最特別的出生禮。”
山城不了情
2008年的重慶,40度高溫,曹洪武帶領設計團隊進行重慶雙碑嘉陵江大橋投標。面對時間緊、技術難、競爭強的三重壓力,他帶領團隊連續熬夜奮戰。一天夜里,正在審核方案的他突發胃痛,汗如雨下。在同事們的勸說下他去醫院打完針后又立馬返回辦公室投入了工作。投標文件交付前夕,他幾乎48小時未眠,最終,團隊創新完成超寬預制拼裝斜腹板大展翅混凝土箱梁方案設計,330米主跨的獨柱高低塔斜拉橋,在嘉陵江上畫出一道優雅的弧線。當方案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時,團隊歡呼雀躍,曹洪武卻因過度疲勞還在伏案而睡。
真正讓曹洪武讀懂重慶的,是寸灘長江大橋設計的那段日子。踏勘現場,時逢雨后藍天白云,他站在大佛寺長江大橋眺望寸灘寬闊的江面,橋梁的藍圖已然浮現在腦海,"橋梁,不僅是跨越江河的通道,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在一次討論會上,曹洪武指著窗外的江流說。為實現巴渝文化與現代橋梁的完美融合,他穿梭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深入了解這座城市,尋找設計靈感。最終,憑借巴渝文化特色的牌樓塔造型,他的團隊設計的寸灘長江大橋,成為長江上最具中國風的大跨懸索橋。如今,看著寸灘大橋映在江中的倒影,他總會想起那個雨后的藍天,山城重慶,是橋梁的詩篇,亦是理想的遠方。
逐夢赤子心
2018年曹洪武舉家遷至重慶,調任中鐵二院重慶公司副總工程師。近幾年先后擔任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宜涪高鐵重慶段、成渝鐵路重慶至江津段改造工程、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璧銅線、江跳線、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等橋梁技術主管,一座座橋梁凌波而起,在他手中從藍圖變成現實,為重慶交通建設添磚加瓦。
在常年的工作實踐中,曹洪武同志一貫堅持“產學研用”融合,在大跨徑各類型橋梁設計、科研及工程應用方面不斷銳意進取。秉承“技術驅動、質量為先”的理念,在山區峽谷、大江大河等復雜建設條件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瓶頸,主持設計的橋梁工程屢創行業紀錄,創新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創新成果先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以上優秀勘察設計獎10項。
三十載的橋梁人生,曹洪武以鋼筋混凝土為筆,書寫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熱愛。每一座橋,都是他與山城最真摯的對話,不僅在江面延伸,更在心間生長。從長江中下游平原到云貴高原、再到山城重慶,曹洪武同志以匠心守護每一座“超級工程”,用創新架設發展通途。其業績不僅體現在二十余項特大橋梁的坐標點上,更鐫刻在中國橋梁技術進步的里程碑上。作為新時代土木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持續書寫著“建造精品、服務社會”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