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el id="dn98v"><meter id="dn98v"></meter></label><label id="dn98v"><meter id="dn98v"></meter></label>
    
    
    <li id="dn98v"><meter id="dn98v"><th id="dn98v"></th></meter></li>
  • <span id="dn98v"><optgroup id="dn98v"><center id="dn98v"></center></optgroup></span>
    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交流 » 建筑論文 » 正文

    我國巖土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新使命及其實現問題

    發布日期:2013-05-07  瀏覽次數:2362

    我國巖土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新使命及其實現問題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小克,韓煊,周宏磊,孫保衛

       本文基于對國際同行的發展軌跡和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踐的綜合分析,對在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建立、健全一個"可持續巖土工程"系統和重要使命提出分析和初步建議。引自《建筑中文網

            1 我國傳統“工程勘察行業”的發展軌跡

            “巖土工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是上世紀70 年代以來首先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的土木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國原國家建委建工總局于1980 年以建工設字363 號文轉發《關于改革現行工程地質勘察體制為巖土工程體制的建議》,開始推行巖土工程體制。30 余年來,傳統的工程勘察行業在取得明顯的業務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同時,創造了輝煌的工程業績。截至目前,全國各類工程勘察單位約4000 家,其中具有資質的獨立工程勘察單位約1700 家,從業人員14 萬人,合同收入近400 億元,具有注冊土木工程師( 巖土) 近9000 人,并于2009 年起開始正式實施執業。值得注意的行業服務能力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如下。

            1. 1 以巖土工程為導向的“工程勘察行業”為社會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服務

            在國際通行的概念上,狹義的“工程勘察”是巖土工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巖土工程則是土木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施巖土工程體制之前,工程勘察工作基本上局限于“鉆探—試驗—提供資料”,即所謂的“只看病,不開方”[1]。上世紀80年代,在對歐美發達國家工作體系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由原建設部主導, 按照“一業為主、兩頭延伸”的發展路線,在基于蘇聯體制建立的“工程勘察行業”內推行“巖土工程體制”,使我國的工程勘察行業獲得了顯著的發展,實現了與國際同行的基本對接。如今,我國的工程勘察工作者為社會提供了更加廣泛、深入的專業技術服務,從單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的提供者轉變成為智力服務的提供者、建造方案的實施者和建設項目專業的質量管理者等,服務延伸到建設工程的多個環節,包括工程設計與地基施工方案的決策、專項問題的技術顧問、地下工程的質量檢驗監測和基礎工程建造等,在公共安全和投資效益等方面為社會創造了十分可觀的新價值。

            1. 2 科技進步使我國工程勘察在解決復雜巖土工程問題方面達到了國際高水平

            改革開放30 年來,通過行業骨干單位的持續科技研發和技術引進、消化和集成,我國工程勘察行業在勘測試驗裝備方面獲得了積極的發展,面向復雜巖土工程問題的數值分析方法和基于GIS 平臺、數據庫技術的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上世紀90 年代中期就明確提出了CAGE ( 計算機輔助巖土工程, Computer-Aided GeotechnicalEngineering) 的理念[2]。

            以我國建設工程的快速增長為平臺,以行業科技進步為支撐,我國工程勘察工作者扎扎實實地深入解決了大量復雜巖土工程難題,確保了舉世矚目的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的成功[3],其中很多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的技術水平,為中國的巖土工程界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品牌形象,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尊重。

            事實證明,在我國推行巖土工程體制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認識上的誤區,例如: 一是在審批單位市場資質相關人員資格條件時,明文規定將巖土工程專業排除在地質勘查資質的相關專業之外,這種為局部利益制造的人為障礙與20 年前臺灣地區注冊土木工程師與注冊地質工程師的工程勘察權之爭十分相似,在國際業界是不可思議的,負面影響很大; 二是將“做巖土工程”狹義地表達甚至宣傳為地基處理、基坑支護等建造活動,明顯偏離了以專業智力服務為中心的巖土工程理念。

            2 巖土工程領域近十余年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探索與問題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國有關專業科技人員在巖土工程領域做出了積極和有益的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2. 1 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因建設部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地源熱泵產業發展迅速,業內預計2011 年地源熱泵市場規模將同比2010 年增長將近1 倍, 銷售達到60 億元人民幣,2011 年至2015 年國內中央空調行業整體銷售額將保持每年20% ~ 30% 的增長率,其中地源熱泵產品的總銷售額年增長率將有望保持在40% ~ 50%的水平,步入持續增長的“黃金五年”。隨著產業的發展,部分本土化的技術標準開始陸續出臺,如關于地源熱泵供熱空調和系統工程設計驗收標準( 國家標準、四川省與天津市等地方標準) ,相關的專項工程勘察技術標準正在編制中。

            工程場地的水文地質特性和巖土的熱物性等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已有單位對這些條件及其變化等開展了扎實的基礎研究,其成果在確保系統技術、經濟質量方面發揮了或即將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4],地源熱泵系統涉及資源勘查評價、地下換熱、建筑物內供熱制冷系統、自動控制、熱泵系統集成等諸方面的配套技術,是多學科緊密聯系、協調配合的應用技術,因此,勘察、設計、系統施工和運行管理都成為影響地源熱泵技術應用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中,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應該加以足夠的重視:

            ( 1) 產業發展在以設備供應商為主導或先導推動后,對系統質量至關重要的水文地質、巖土工程專業作用仍未得到有效的重視;

            ( 2) 有些工程的專項勘察和測試分析不到位或不充分,對土水參數的把握存在偏差,造成系統設計出現問題,直接影響系統效率和使用壽命;( 3) 地源熱泵技術的適用性與地區氣候環境、巖土條件、地下水資源規劃管理和具體用地條件等密切相關,對這些條件的考慮并不都是全面地依靠多專業專家團隊決策的;

            ( 4) 部分建筑開發商為降低成本進行壓價,重施工( 占造價比重大) 、輕勘測設計,系統安裝承包商“被迫”采用減少地埋管數量等方式,降低工程造價,勢必對系統的質量和耐久性構成直接的危害,人為折減系統的使用壽命;

            ( 5) 不適用技術仍在使用,如單孔抽灌技術,不能保證系統的高效可持續性。低水平、低質量的施工技術不能保證抽水—回灌井的質量,不能保證100% 回灌。

            此外,作為一個需要多專業協作配合的新興專業工作,目前在行政許可上簡單地通過現行的暖通設計資質進行管理,并不能有效保證質量控制,對實施也造成了不便。

            2. 2 環境巖土工程

            在西方發達國家,環境巖土工程起源于巖土工程,是巖土工程專業充分發揮核心專長、補充相關專業人員知識結構基礎上蓬勃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學科分支。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從1983 年1 月起將相關的專業刊物《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報》更名為《巖土工程學報》, 于1997 年1 月再次更名為《巖土工程及環境巖土工程學報》,明確了服務更加寬廣的巖土工程方向,肯定了環境巖土工程的專業分支地位。第一屆國際環境巖土工程學術會議于1986 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召開。自第4 屆開始,該學術會議的名稱變更為“國際環境巖土工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進一步明確并強調了環境巖土工程這一巖土工程的學科分支與全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

            由于社會發展對解決與巖土環境相關問題的新需求增長很快、涉及問題十分龐雜, “環境巖土工程”在國際上尚無完全統一的定義,甚至存在著研究和工作范疇基本相同、在區域和國際會議上同時使用幾個不同的術語,如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和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等。我國著名巖土工程專家、浙江大學教授龔曉南院士在其《21 世紀巖土工程發展展望》一文中指出,“環境巖土工程是巖土工程與環境科學密切結合的一門新學科。它主要應用巖土工程的觀點、技術和方法為治理和保護環境服務”[5],是對其特性、服務目的和基本方法的一個簡明界定。在這一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在我國工程勘察行業和巖土工程領域陸續開展了一些研究和技術服務工作,代表性的有垃圾填埋場的選址勘察評價、場區環境土水污染情況監測,垃圾堆填體壓縮變形特性研究,采用巖土工程治理方法處理污染滲漏,以及采用巖土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解決垃圾堆填體高水位失穩問題[6]等。這個領域目前面對的情況是: 一是工作對象和問題復雜( 如固體廢棄物等各種垃圾與天然形成的巖土體差別很大) ; 二是技術法規和標準存在很大的空白,但已開展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如國標《垃圾處理場工程地質勘察規程》編制已進入最后階段,北京開展了“北京市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勘察和風險評價項目”[7]對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污染物對地下水污染及其運移規律進行了研究,并首次提出了涉及該類設施治理成本的量化風險評價標準; 三是目前國家政策推動力度不夠大。此外,為發掘新的城市建設用地,部分工程勘察單位近年開展“棕色場區”( Brownfield,即城市關停、廢棄的工廠或商業設施污染場地) 再利用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技術研究,并參與到相關的修復工程中[8]。

            2. 3 地下水等自然資源的保護

            在從生命安全角度保護地質環境、防治潛在地質災害的同時,部分工程勘察單位和地方政府在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保護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如在上海國際環球金融中心的建設中,針對地層組合和基坑圍護的特點,采用“按需降水”的理念對地下水的施工控制進行指導,既科學減少了地下水環境的變化和建造成本,又降低了地下水變化對建成環境產生的風險[9]。為保護北京地區的地下水環境和地下水資源,北京市于2007 年發布《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降水管理辦法》,對施工降水方案進行管理控制。其后,基于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勘公司專項研究的《北京地區城市建設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導則》于2010 年出臺,該導則根據北京市內不同地區的水文地質等環境條件,對地下水控制原則和具體技術方案選擇進行了科學細化[10]。這方面的工作目前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強制性法規尚未完全配套到位,因此建設單位為降低成本,想方設法要求巖土工程施工承包單位采取成本較低的管井抽排方案,未自覺地將資源、環境的保護置于重要的位置。

            3 “可持續巖土工程”的新使命及其實現問題

            如前所述, 我國傳統“工程勘察” 行業向“巖土工程”模式轉化不僅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大大促進了“工程勘察行業”的科技進步和市場服務拓展。從專業服務種類和智力服務特性看,以狹義的“工程勘察”冠名的這個“行業”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一個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過程的綜合智力服務的巖土工程行業。從專業核心特長和國際同行的實踐與貢獻看,基于核心專長、能夠在環境巖土工程領域提供豐富服務并不斷深化和提升核心技術能力的巖土工程專業板塊的發展,無疑是合乎社會的科學發展需要的。

            在國際上,巖土工程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服務和面對的問題已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2008 年美國土木工程學會主辦的巖土工程大會的主題即為“巖土環境中的可持續性挑戰” ( The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Geoenvironment) ,會議創造了Geosustainability 一詞,用于會議論文集的書名[11]。2010 年11 月,由國際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會主辦的第6 屆環境巖土工程國際會議的主題為“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巖土工程” ( EnvironmentalGeotechnic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該屆大會交流研討設置的8 個專題可視為當今環境巖土工程服務所覆蓋的主要工作對象,也就是巖土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新使命所在: ( 1) 城市固體廢棄物與有害廢棄物垃圾填埋場; ( 2) 泥漿池; ( 3) 受污染土地、地下水和廢棄的垃圾填埋場; ( 4) 土工復合材料與新材料; ( 5) 可持續性、專業實踐與相關教育; ( 6) 地質災害、災害防治與管理; ( 7) 檢測、監測與實施成效評估; ( 8) 物理與數值模擬研究[12]。

            因此,與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需求相比,與先行了近20 多年的國際同行們所做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工程實踐相比,我們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 ( 1) 點上的工作多,基礎性的體系( 包括法規、標準) 研究和建設工作相對滯后;( 2) 對照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需求,存在著認識差距和工作空白; ( 3) 受到條塊分割的管理制約。然而,巖土工程作為土木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對其可持續性方面評價中的不確定因素比以人造建材為主的結構工程專業更多、所需考慮的因素更為復雜。這主要是受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及其隨地區、時間等動態變化( 例如地下水條件) 的影響,因此巖土工程領域的可持續性分析與評價有其特殊性。盡管如此,從基本理念、現狀問題到體系建立上進行梳理和思考,對行業、專業加快全面滿足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需求是十分迫切和非常重要的。

            3. 1 巖土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若干重點任務和問題

            圍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出現許多評價工程可持續性的方法, 一般都是基于1994 年英國JohnElkington 提出的“三支柱模型” ( Three Pillar Model,見圖1) ,或稱為“三底線模型” ( Triple Bottom LineModel) 。該模型最初應用于經濟領域評價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后在各領域被拓展、具體化,成為各個能夠直接應用于工程評價的工具。為了強調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在后來提出的很多評價模型中,都將自然資源從“環境”要素中獨立出來,使評估指標分為經濟、環境、社會、資源共4 個部分,其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的消耗可看作一種影響可持續性的原因,而對環境影響則是使用自然資源可能產生的結果。

           

            在未來5 ~ 10 年的巖土工程領域,結合我國特點和國際經驗,以下幾方面的發展將是十分重要的,整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和相關政府、學會對相關工作和問題應給予高度的關注:

            ( 1) 地下資源的綜合利用將成為可持續巖土工程的重要任務。國內目前絕大多數的巖土工程專業產品和服務還停留在“滿足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前提下努力確保經濟性”的層面高度,雖與可持續發展三支柱中的“經濟”支柱相關, 但相對還是孤立的,這當然與現行法規和技術標準密切相關。鑒于巖土工程專業工作對象的特殊性( 其主要體現在大部分地下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著眼于21 世紀我國建設工程的發展方向( 高密度復雜建成環境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項目難以承受的巨大的恢復、重建成本和巖土環境失衡可能引發的嚴重次生災害) ,地下資源要素應加快成為評價可持續巖土工程工作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并被納入政府關于建設項目的審批內容。巖土工程工作者所提供的專業解決方案應在確保巖土環境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對地下空間、地下水、地溫能的科學利用以及本地巖土材料和既有地下工程結構等資源的科學開發和重復利用問題的綜合考慮水平( 見圖2,該圖在文獻[13] 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了既有地下結構等資源) 。

           

            ( 2) 低碳化發展和自然環境與資源保護對巖土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首先從前瞻的角度,毫無疑問,應當對巖土工程治理( 如邊坡支護和地基處理) 和工程勘察過程中的泥漿排放以及所需建材、設備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對地下水、空氣的污染逐步細化控制,但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有:

            1) 通過深入研究,創新性地提出更加低碳的地基基礎、巖土工程治理方案———這樣的技術方案能夠更少地消耗相關建材從生產到建造安裝甚至使用期的隱含能( embodied energy) [14],從而為實現減少碳排放和不合理消耗自然資源做出貢獻( 見圖3) 。在這個方面,國內外均有過一些積極的嘗試,如: 國內采用建筑垃圾的夯擴樁( 載體樁) 作為一種地基方案[15]; 國內外嘗試使用廢舊輪胎( 片狀碎塊尺寸10 ~ 50mm) 替代碎石、砂礫等材料作排水樁,來抑制地層的液化變形[16]。

           

            2) 從城市規劃到項目設計,都應注意避免新建工程引發的巖土環境污染問題,相關工作應與區域性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的動態變化規律等關鍵性背景資料緊密結合,以做出科學的決策[17]。

            3) 應將既有建筑( 工程) 地基、基礎的重復利用作為低碳建設工程方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加以考慮和研究,如既有建筑經壓密的地基承載能力的深入發掘和基礎結構的再利用。在此方面,歐洲( 如英國、德國) 已經給予高度的重視,如德國建于20 世紀60 年代的威斯巴登前黑森州議會大廳改建新樓,在詳細勘測、檢驗、分析的基礎上,利用了既有81 根樁中的64 根,新施工基樁73 根,已有基礎的再利用率達到了47% ,節省了大量的原材料[18]。

            其次,應立足現實、著眼長遠,針對國內市場現狀問題和發展要求,深化管理和研究,進一步發掘和創造地基基礎工程的低碳價值:

            1) 應大力提高工程勘察的質量、水平、職業道德和市場管控效能,加強方案的專業把關,以減少地基方案建議錯誤導致的高隱含能地基基礎方案。很顯然,低水平、低質量和缺乏職業道德的工程勘察成果至少在兩個方面導致了相對高碳方案的實施: 一是設計單位不放心勘察質量( 包括勞務分包造假) ,盲目地加大地基基礎設計中的安全系數( 從概念講并非加大安全系數就能夠規避不安全問題) ; 二是出于后期承接巖土工程治理以“掙大錢”為目的,將良好的地基條件“改為”差的地基條件并建議不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案。

            2) 應繼續深入開展專項研究,發展針對新問題的工程分析技術,盡快滿足日益復雜的城市地上—地下建成環境中的新建、改擴建工程與巖土環境的相互影響問題的分析需要, 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保證城市的安全運營、規避人為和自然災害。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方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變形協調的布樁方案,以減少不合理的地基基礎方案對混凝土、鋼材等建材的消耗,從而減少相關的隱含能耗( 需求) 。

            3) 應積極鼓勵和多方支持深入開展非飽和土、垃圾堆填體等的專項試驗研究和監測技術研究開發,其成果可提高巖土結構承載性能、深入把握MSW 變形和污染遷移規律,為減少建造活動的隱含能、提高垃圾填埋容量和提高垃圾填埋設施設計水平等做出顯著的貢獻。

            ( 3) 地溫能系統的科學設計和安裝質量應列為當前節能減排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作為可循環再生的清潔能源,地溫能技術應當獲得進一步的顯著發展。然而,采用地溫能的空調系統的實際壽命能否確保達到甚至超過設計壽命,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地域和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及熱物性變化規律的認知和把握,其次還決定于區域性資源( 主要是地下水) 的平衡保護。從這個高度和角度看,既需要政府的科學管理,還需要繼續踏踏實實地深入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從確保項目質量的高度,應盡快研究確定相應的個人專項資質。

            ( 4) 與工程利用緊密結合的污染場地修復應在項目規劃、設計中給予充分的重視。污染場地及地下水的修復工作將會越來越多。然而,為趕工期、出政績,一律采用相對造價較高的異位法進行污染土壤處理“為處理而處理”、不考慮處理后作為地基再利用所需的治理成本等情況并不鮮見。為此,應該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全盤綜合考慮,特別是應有巖土工程專家從前期工作階段就參與方案的研究和制定。

            3. 2 加快建立可持續巖土工程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

           

            通過上述回顧和展望,毫無疑問,可持續的巖土工程應該并且已經成為可持續土木工程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見圖4 ) ,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巖土工程專業提供新的相關服務的需求目前超過了專業及其分支的發展( 見圖5) 。

           

            與歐美國家從國家和地方法規層面推動的較良好法制環境和我國初步建立的綠色建筑體系相比,我國在環境巖土工程或可持續巖土工程領域的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方面還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政府和行業給予高度重視,及早組織研究、制定相關的工作計劃,以確保整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同步協調。

            在這方面,國外同行近10 年來已經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并付諸工程實踐,例如以巖土工程和環境巖土工程設計咨詢服務為主的高達國際礦業集團( Golder Associates) 采用三支柱模型提出了工程可持續評價工具GoldSET[20] 并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在該評估方法中,環境、社會、經濟分別構成了三角形的三個軸線,對某一個項目的具體評分分別畫在三個軸線上,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積最大時說明其最符合可持續性要求,最接近等邊三角形,表明在上述三個方面最為均衡。工程設計顧問公司ARUP 公司2001 年提出了“項目可持續性評審程序”( SPeAR[21]: Sustainable Project Appraisal Routine ) ,在SPeAR 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被分為經濟、環境、社會、資源共4 個部分。英國伯明翰大學課題組在可持續的巖土工程領域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工作[22 ~ 23],并提出了適用于巖土工程的GeoSPeAR。通過對上述國際上一些研究的總結表明,在巖土工程的可持續評價中,應考慮到巖土工程的以下特點( 但不限于此) :

            ( 1) 巖土工程涉及大量的土方開挖與回填,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 如骨料) 和人造材料( 水泥) 。在這中間,要消耗大量的石化資源。巖土工程師的一些工作,如改變地形地貌和土壤環境、污染治理以及參與對社會和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基建項目的選址等,會對自然環境和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

            ( 2) 巖土工程方案的比選和評價受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其中的某些條件( 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 甚至是動態變化的,而這些條件又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巖土工程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影響因素更多、更為復雜。

            ( 3) 巖土工程屬于隱蔽工程,主要針對或涉及地下部分( 如地基、基礎方案、地下水的控制、污染場地的修復治理、地下空間開發等) ,一旦方案不合理或產生環境、質量問題,具有不可修復性或修復所付出的代價巨大。

            由此可見,巖土工程設計與施工方案雖然要考慮多方面的復雜因素,但在可持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下,需要明確巖土工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開展相關研究,使巖土工程在滿足安全、經濟的要求下,同時符合可持續的發展要求。

            4 結語

            ( 1) 中央政府日益突出強調的社會科學發展,要求巖土工程專業工作者提供更深、更廣的專業技術服務。可持續的巖土工程( 專業) 既肩負著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又面對著新階段發展的難得機遇和嚴峻的新挑戰。

            ( 2) 研究并建立、健全可持續巖土工程特別是環境巖土工程領域涉及的技術標準體系和項目評價體系的工作,應及早列入政府有關部門的持續性工作計劃之中。環境巖土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規應排上政府的議事日程。對于地溫能系統的設計,應盡快出臺符合實際、利于質量保證的個人資質管理辦法。

            ( 3) 業界單位,特別是骨干企業和研究機構應積極開展低碳解決方案和低能耗工藝、設備和工法的研究,政府應對這一領域的科技研發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有力的支持。

            ( 4) 環境巖土工程面對大量新的復雜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單位、一個專業能夠做到的,必將需要多學科、跨專業的工作協作和聯合研究攻關,需要行政管理以國家利益為重,加快打破條塊分割,在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同時,使我國達到國際領先的地位。

            ( 5) 我國工程勘察( 巖土工程) 方面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及其編制原則、方式的改革應列為戰略性的重大任務。目前我國在工程勘察( 巖土工程) 方面的現行標準一是明顯缺乏體系性的層次,重復、交叉情況比較多; 二是對工程分析方法和數據的規定過于具體、繁冗,束縛了巖土工程師的創造性,制約了針對具體工程問題的技術創新,造成地基方案、巖土治理方案浪費,不符合可持續性、低碳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也不合理地減輕了個人執業的法定責任。

            致謝: 尹宏磊博士承擔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分析工作,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 張在明. 巖土工程現狀與發展的初步探討[A]. 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3 ~ 23.

            [2 ] 沈小克,張在明. CAGE - 巖土工程領域計算機應用與發展方向的探討[J]. 中國工程勘察,1995,( 5) .

            [3 ] Zhang Zaiming.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geotechnical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 A (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1,12 ( 2) : 87 ~ 102.

            [4 ] 孫保衛,王峰,王慧玲等. 深井回灌式水源熱泵系統工作機制的水文地質與調度管理優化研究[R].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

            [5 ] 龔曉南. 21 世紀巖土工程發展展望[J]. 巖土工程學報
     
    [ 文章搜索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亚洲熟妇av一区|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狂摸吃奶呻吟|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樱花草视频www|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欧美黑人5o厘米全进去| 新木乃伊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日韩欧美国产电影|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日韩午夜免费论理电影网|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日本私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99视频| 情欲小说app下载| 一级做α爱过程免费视频| 天天干天天拍天天射| jizzjizz日本护士|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性生活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本子库全彩时间暂停|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添天天谢| 中文字幕乱倫视频|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www一级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国产亚洲欧美bt在线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